乳房與生命,安吉莉娜效應 From the New York Times
之前NPR提到過所謂的 IKEA effect ,英文最多的新字來自於 XXX效應 ,好萊塢知名女星(兼導演)安吉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 ,日前投書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,揭露了自己為了預防乳癌與卵巢癌,數月前已經決定採取的預防性治療手術,也就是將雙乳的組織切除 double mastectomy 。名人自宮本來就會轟動全球,更何況是性感尤物決定切除性感象徵的雙乳?這個手術讓安吉莉娜一舉占據全球版面,連時代雜誌都將以她為封面,所謂的「安吉莉娜效應」這個名詞,大家可不能不知道。 名人的一舉一動都具有非常大的磁吸效應。安吉莉娜的個人經驗,除了鼓舞了許多罹乳癌的女性,也讓預防性切除治療與昂貴的血液測試篩檢曝光,成為眾人討論的熱門話題。類似的雙乳切除手術,從篩檢測試(至少十萬台幣)、手術治療、乳房重建手術,全部的療程加起來,可能得花費百萬,這樣的費用絕非一般人所能負擔(健保當然不給付),但是透過名人拋磚引玉,或許至少會讓乳癌這個問題受到更多正面重視,也為許多罹癌女性打氣,讓她們有理由勇敢活下去,這件事情的正面效應是值得肯定的。 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,裘莉選擇投書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絕對不是輕率做出的決定。之前我在課堂上大力推薦大家閱讀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與 The New York Times 正是因為這兩個平面媒體的表現有口皆碑,不但媒體專業強且具公信力,這麼嚴肅的議題,如果落入狗仔手裡,被 八卦小報tabloid 大書特書一番,馬上就模糊焦點了。 所以這件事情其實有很多層面,第一是訊息的正面性,名女星以身作則,要求大家正視致命性的癌症(打破名人也會罹患癌症的迷思),再者,介紹救命的篩檢(雖貴但是提供有選擇的人一線希望,或許能讓檢驗費用日後變得更平價,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種篩檢)最後,對於致力於公益的名人而言,透過正派媒體揭露類似訊息,不會模糊焦點,且文章由本人親口說出,不是採訪,所以沒有二手傳播的問題,當然更無八卦空間,這當然是最高明的做法。 最後我要說的是,好文章不見得要賣弄單字用語。有時候用詞淺顯更能引發共鳴。大家看這一篇投書就會明白。我猜想這篇文章,可能由裘莉主筆,再請公關與相關人員做最後潤飾,此文言簡意賅且 主題單一明確single-m